「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 希伯來書2:9
為何耶穌要比天使小一點?這裡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答案,就是要他可以「為人人嘗了死味」。在神恩典的規劃裡、並救贖的浩瀚計畫中,道成肉身的首要目的是:降生乃為受死。道就是神[1],道成了肉身[2],若非因這奇妙的降生,他的死對我們是沒有什麼益處的。若非因這奇妙的受死,他的降生也不能讓我們得著什麼。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所以我們務要謹慎,切不可高舉其中之一而輕忽了另外一半。他身為長子[3],也是復活次序中初熟的果子[4],但要成為我們的救贖主和君王,他先要經過得以完全[5]的過程,降生和受死正是此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階段。耶穌的人性和所經歷的降卑(委屈受辱)都是他為眾人嘗死味的必要條件。
如此受死的意義何在?又是怎樣才有其果效呢?基督是我們的頭,聖經從兩個角度來論述他的死。「第一,就是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6],他承擔了罪的咒詛,「受死的苦」,這是出於神對罪的公義審判。他的死為我們開了一條通往神的路[7],為我們做成了我們自己所做不到也不需要做的事,他的死成就了完全的救恩,我們不過是單純的接受並安然倚靠。第二個角度則是:「他死是向罪死了」[8],他的死正是他抵擋罪和試探的明證,因為他寧可放棄性命也不願向罪屈服。這也顯明了一個事實,就是除非願意把舊人的性命捨了[9],人是絕無可能完全從肉身與罪的關聯中逃脫[10];也只有捨了舊人的性命,才能直接從神領受一個全新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受死的這個行為就道德上和屬靈上而言都有著無比的價值,這是神工作的極致:就是讓他藉著「受苦難得以完全」[11]。
「為我們的罪死」這個面向,是因著「向罪死」這個面向而有其價值,前者的本質和能力要靠著後者才能顯明出來。正因如此,我們相信他「為我們的罪死」,必會將我們帶到「向罪死」的這個境界。第一個面向是「替代(代贖)」的角度:基督替我做成我所做不到的。第二個面向則是「有分」[12]的角度:基督在我裡面做成我在他身上所看到的。「替代」的角度描繪一個已經完成的工,讓我得以隨即放膽來永遠地信靠神;「有分」的角度則顯明成聖的能力[13],就是基督的死和生在我裡面做工。
這兩個面向同時在希伯來書中極為和諧的呈現了出來,我們在第二章可以清楚看到「替代」的角度。「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他「成為比天使小一點」,好讓他可以「為人人嘗了死味」,就是為眾人喝死的杯,吃罪的果。有些人死亡的時候並未嘗到死的苦,但這苦──也是罪的咒詛──耶穌卻嘗了滿杯。稍後到第14節我們讀到:「他…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他的死為我們成就了我們所做不到的事,而且今後再也不需要去做了。第17節則告訴我們他成為人的目的是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這一切的描述:受死的苦,為人人嘗了死味,敗壞那掌死權的,為罪獻上挽回祭,都是指出基督已經完成的工,我們的信心和盼望就是建立在這些穩固長存的根基上面。
我們在希伯來書的教導中會看到,在這個根基上將會建造什麼樣的建築:這位大祭司、我們的先鋒[14]和元帥[15](領路的)[16],他帶給我們何等屬天的能力與生命,他讓我們在他所開的路[17]上與他同行[18],使我們得以享受親近神和服事神的福樂。但希伯來書要我們在這裡先把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基督於各各他所做成的工──他成為我們的替代──之上。讓我們仔細研讀這些經文並銘記在心,且全然相信:基督已經為眾人嘗了死味,喝盡了苦杯;基督已經敗壞那掌死權的;基督已為罪獻上挽回祭使世人與神和好[19]。死、魔鬼、和罪都已被除去,其權勢都已敗壞[20],完全的拯救已經成就了。基督的受苦和受死,在神看來是已經付上了無比寶貴的代價,所以人只要定意與罪再也無關無涉,就再也不用懼怕面對神,反可以坦然放膽。基督的死不論在天上、地上,和地底下都顯出了大能[21]。基督的死滿足了神對公義的要求,也得了神的喜悅;基督的死戰勝了死亡、罪、和陰間的權勢;基督的死將人類贖出並救拔了他們。所以讓基督的死活畫在你心裡[22],它將會在你心中行奇事。而你更將發現在你心中的這位耶穌,乃是因受了死的苦而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
附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