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希伯來書3:7-11
希伯來書的作者深刻體認到一個嚴肅的事實:那時希伯來信徒已經淪落至何等低沉和危險的光景,所以在第三章一開始提到摩西之後,他便將主題轉移到另一個提醒,告誡他們切不可像祖宗一樣硬著心,違逆那位遠比摩西更高、更尊貴的基督。作者引用詩篇九五篇中神怎麼說當年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因他們向神硬著心,「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1]這段話首先指出了神百姓的第一個特權,就是他們可以聽到神的聲音;但緊接著卻是提出警告:若向神所說的話硬著心,將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這並不是向著不信的猶太人說的,而是在警告那些已經相信的希伯來基督徒;今天的基督徒同樣需要聽進這個警告,而且是仔細謹慎的聽:「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
當年神向以色列人說話時,他所要的是他們有一顆柔和溫馴的心,柔順能聽進他的聲音,而不是剛硬的心。現在他既透過他的兒子向我們說話,他對我們的要求也沒改變。正如泥土要鬆軟,首先要讓犁來破碎,然後透過雨水使地軟化[2];所以一顆破碎痛悔的心和柔順的靈[3],是從神的話語中領受祝福的先決條件,也是真實有份於神的恩的先決條件,正如以賽亞書中所記:「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4]。有了這樣的態度,加上一顆飢渴的心真實等候從神來的訓誨,並且耳朵因受了割禮[5]而開通能領受,神的話將帶來真正的生命與祝福,也會成為與神活潑相交的動力。但若缺少這些條件,縱使在大腦裡和口中有再多關於聖經真理的知識,神的話語仍結不出果實來,我們的靈命也會後退。所以「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
是什麼讓心變得剛硬呢?原因很簡單,正如落在路旁的種子沒辦法進到土裡,是因為泥土被經過的人踩踏而變硬了[6]。當世界和對世界的關注與追求[7]可以在我們心中隨時任意通行無阻,心就不再柔軟。當我們追求宗教上的知識學問,而不是小心謹慎地把神的每句話藏在心裡[8]成為生命和心之所愛,我們的心向著神直接說話的聲音就關閉了。人的心智或許可以因著思想的美、愉悅的感受而得到滿足,但心卻其實沒聽到神說話的聲音。當我們暗自滿意於自己的信仰、純正的教義、以及基督教的生活習慣與型態,心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變硬了。當我們的生活跟不上屬靈的知識,當我們享受聽道和吸收新知勝過了順服與行道[9],我們就已經失去了要領受應許所需的柔順,此時即使有一切敬虔的外貌[10],心卻已剛硬到無法分辨出聖靈的聲音。更有甚者,當「不信」開始橫行──就是憑眼見行事[11],用世界的眼光看自己和周遭,而不再照著啟示的教導追求以小孩子般的信心[12]顧念所不見的[13],此時心早已經是剛硬到神的話無法進入了。是的,這是一件很難說出口的沉重事實:雖然理智上追求信仰的真理,也時常在他人的服事中受到感動(因人的話語而經歷的宗教情感)、甚至自己投身在宗教服務中奉獻生命[14],但卻可能心已經向著神關閉;既然失去了在謙卑中與神直接的互動,因此「神活潑的道」[15]所帶來的一切祝福也就變得遙遠陌生。所以「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
所有盼望藉著研讀希伯來書而得祝福的人都應留意:千萬不可把這封書信當成一篇受神感動而寫的文章,裡面論到了豐富的屬靈真理。不是的!要把這封書信當成對我們個人的私人信函,是神透過他的兒子在向我們說話。所以我們應當存著一種面對屬靈奧秘的態度:就是認清人的理智是無法完全體會屬神聖靈的事[16],這也是面對一切屬天真理時都當有的態度。故此我們讀希伯來書時當打開心扉,全然柔順的來等候神[17]。信仰和救恩,完全在乎人心的光景;因神把救贖的福樂分賜給人,是做在人的心裡,這是神行事的方式。我們對於神話語的知識無法帶給我們益處[18],除非我們敞開心來接受神、讓他親自在我們裡面成就他所說的話。我們首要追求的,是要能有一顆柔和謙卑[19]、願意專等候神的心。神透過他的兒子說話,向著人的心說,在心裡面說;神子的聲音也必須由心來領受。我們對一個人尊重到什麼地步,他的聲音和話語對我們就有怎樣的份量。若我們真能體會到神的榮耀與威嚴、他的聖潔與完全、他的慈愛與溫柔,那我們就會願意犧牲一切來聽他所要說的、來領受他所要給的。那時我們將會吩咐周遭的世界,還有尚存在我們裡面的世界,都當靜默無聲[20],因為我們要來清楚聆聽至聖者透過他愛子向我們說話的聲音。
附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